我国现在主要采用的终止早期妊娠的方法分为手术和药物两大类,手术方法包括负压吸宫术和钳刮术。
负压吸宫术是目前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终止早孕(从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停经10周)的方法,就是用负压将子宫内的妊娠产物吸出以使妊娠终止。负压吸宫术是我国医务工作者于1958年发明并广泛用于国内外临床的。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流产效果好,所需的负压吸引器价格不高,适于在农村基层推广。在边远山区人们还可以采用土法或用大注射器产生负压,完成手术操作,多少年来一直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们所接受,根据我国近年对负压吸宫手术近远期安全性的调查研究证明这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但负压吸宫手术也还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妇女在手术过程中会感到疼痛。引起疼痛的原因可能多方面的,牵拉宫颈时由于子宫位置的变动可使人感到不适,吸管进入宫颈口或以扩张器扩张宫口时均可产生较明显的下肤胀痛不适。以负压吸引宫内妊娠物时子宫收缩也使妇女感到疼痛,如同时并发有心律紊乱血压下降、出汗、面部苍白、呕吐、头晕、胸闷等症状,称为人流综合症,其发生率约为10%。其他负压吸宫并发症还可以有术时子宫出血、子宫穿孔、宫颈裂伤等,这些合并症的发生率非常低,但会给妇女的健康造成损害。由于使用负压,还容易使蜕膜组织随血液逆流入腹腔,造成术后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负压吸宫术后由于子宫过度屈曲或宫腔粘连造成的宫腔积血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于早早孕也可采用负压吸宫术终止,所采用的吸管更细,故损伤较小。但由于此期胚囊仍很小,手术时要求医生的操作更为熟练,术后检查流产物要求全面、仔细。对空吸及疑漏的病例要严加随诊,术后需追踪复查。如能对孕妇做到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全面负责,则早早孕的手术就能显示其不少优点,如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减少了由扩宫引起的疼痛及不良反应。术后恢复快。
钳刮术适用于终止停经10-14周的妊娠,由于此时胎儿已较大,但宫颈往往较紧,因此在术前需要做软化及扩张宫颈的准备工作。手术时需要使用卵圆钳进入宫腔将胎儿和胎盘夹出,再用刮匙或吸管将宫腔的残留组织清理干净。因钳刮术造成的损伤较负太吸宫术大,发生并发症较多且更严重,因此应尽量避免。
由于人工流产手术可能给妇女带来较明显的疼痛或不适,并且有一定的手术并发症,广大妇女和医务人员均盼望能够采用药物进行流产。经多年努力,药物流产已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常规采用的药物流产方案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
米非司酮,又叫RU486,是由法国首先合成并试用于临床的,这种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维持正常妊娠所必需的孕激素十分相似,但其与孕酮受体相结合的作用却是孕酮的5倍,这种药物经口服即可吸收,可分次服用总量为150mg或顿服200mg的米非司酮,即可有作用。米非司酮进入人体后“以假乱真”很快与孕酮受体结合,从而使孕酮因不能与使之发挥作用的受体结合而丧失其生物学效应,胚胎突然失去孕激素的支持发生退变,最终流产。单独使用米非司酮的完全流产率仅为60%,由于单独使用米非司酮的完全流产率较低,故需与前列腺素制剂合并使用。
服用米非司酮后的36-48个小时口服或经阴道放置人工合成的前列腺素制剂米索前列醇片(每片200ug,每次2-3片),可通过前列腺素对于子宫有收缩作用和软化宫颈的作用,使子宫收缩,促使妊娠产物排出而导致流产。
药物流产的完全流产率为90%以上,在完全流产中约有80%的妇女在使用米索前列醇后后6小时内排出胎囊,完全流产者流产过程中平均出血天数为14天,这两种药物合并用于终止早孕的主要副反应是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和腹泻。大约30-40%的妇女在用药后会有这些副反应,但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且多为轻至中等程度,一般不需特别治疗,流产后多可缓解。
药物流产可以避免前述我们谈及的负压吸宫人工流产术的缺点。特别是对于产后仍哺乳的妊娠妇女,子宫过度屈曲、宫口过紧手术困难的妇女,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应该注意的是药物终止早孕的过程明显较负压吸宫人流手术为长。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包括了几种病理情况的演变,可以从先兆流产发展为难免流产,进而成为完全流产,也可导致不全流产或过期流产。如不能准确地判断流产过程,及时给予处理,可因出血过多给妇女带来损害。因此目前药物流产的方法还远不能满足妇女们的愿望成为家庭使用的药物,而必须在医生的严密观察下使用。
在人工流产术前,应对妇女做全面的全身及妇科检查,有下述情况的妇女不宜马上行手术:
(1)各种疾病的急性发作期。
(2)急性生殖器炎症,如阴道炎、急性或亚急性宫颈炎、急慢性盆腔炎、性传播疾病。
(3)全身健康状况不良不能耐受手术者。
(4)手术前体温持续在37.5℃以上而未查明原因者。
(5)妊娠剧吐酸中毒尚未给处理者。
对于任何一种禁忌情况都不绝对的,遇到疑难病例时,需请经验丰富的妇科医生或由内、外各科共同商讨,权衡流产利弊,妥善治疗,选择流产合适时机。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对妇女健康负责。
性福课堂专家顾问:马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