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尚缺性教育的文化土壤
最近不断有90后在网上接二连三制造些“门”挑战大众的视觉极限,比如,“摸奶门”、“脱裤门”、“扒衣门”。就在2月5日和6日《羊城晚报》报道,广州某中学一女生自拍“激情视频”在学生中流传,再次引起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关注。
网友热议、媒体辣评,结论无非是家庭与学校性教育的缺失。不能说我们对性教育不重视,2008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如今各大媒体又铺天盖地对性教育大篇幅地呼吁、报道和评论,都证明了我们对性教育可谓“相当地”重视。但在笔者看来,这种重视只不过仅限于媒体每隔一断时间的激烈讨论罢了,甚至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性”的话题对于我们已经到了可以公开讨论的程度。事实上,“性教育”落实到行动上来,依然似一朵羞羞答答的玫瑰。
国内性教育缺失,有媒体喜欢引介其他国家的性教育,但是,任何措施与方案的出台,都是建立在其特有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之上。在美国,性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成全体民众,包括青少年、中老年人、残疾人、性行为方面的“少数群体”(如同性恋者)的性活动成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全社会都参与性教育,包括政府、政党、立法人员、社会团体、传媒机构、学校、小区和广大公众。
还有媒体则喜欢为国内学校性教育的缺失找原因,说是在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的指引下,哪里还有时间去关注性呢?其实,性教育与高考、应试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联。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耻于谈性的,“性”一直是个敏感甚至禁忌的话题,这是封建思想长期压抑的结果,以至于现在在公开场合还会谈“性”色变,不可以把“性”字挂在嘴上。而在家庭里,家长们也羞于谈“性”,更难做到与孩子在“性”上开放地、平等地对话。
虽然公开场合不可以谈论,并不代表我们的文化中性的缺失,信息时代更是抵挡不住“性息”的外泄,音像、网络、手机等现代视听传播媒介,成了人们私底下获取、交流性知识的工具。学校性教育的开展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自然会遭遇尴尬:一边是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性启蒙,诱导更多青少年发生性行为;一边是学校性教育遮遮掩掩,只局限于守贞教育、性病与艾滋病的防治等知识的普及。
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成人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尚且不畅通,更遑论青少年的性教育。学校性教育的健康、顺利开展需要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依托,那些在性教育中贯穿着珍惜生命和关爱异性的人性教育,也许更是一种奢望。我们尚缺滋生“性教育”的文化土壤,文化的发展、思想的开放,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成人用品 2s.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