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世纪的人怎样爱?在新世纪的脚步变得越来越近切的时候,我常常这样想。
在这个世纪下半叶,爱情已经变得世俗平凡。它不必生生死死,把恋与生死联结(有人说:原始社会,你为我死,抢亲死抢;中世纪,我为你死???骑士之恋;封建时代,你我一起去死???恋人们为爱殉情,双双赴死。若要恋爱非轰轰烈烈,死而后已。俱往矣!而今的人,有谁还认为值得为一次不成功的爱而死?)爱情从此走下神坛。滥了大街的通俗歌曲把情圣变成口唱情歌的街头小子。那么,未来的爱情是进一步世俗化还是变得更为典雅?爱情的世俗化,对于以往把“过日子”、“生孩子”放在第一位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是20世纪的“爱情启蒙”。如果说我们的父辈祖辈中很多人一生没有体会到爱和被爱是什么滋味的话,在此世纪之交,爱情已经成为人人都有的一份追求。20世纪之初,爱情是婚姻的副产品、奢侈品,在这个世纪之末则成为婚姻必要的前奏,而在未来世纪,爱情的意义会大于婚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结婚的比恋爱的多,到下一个世纪,恋爱的一定比结婚的多。爱情的大众化之后将是典雅化,这就像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一样,符合辩证法。
在市场法则不断修改着人们的生活态度的时候,我常想:将来人的爱情是会变得更加功利还是更加浪漫?20世纪的人,在宣布爱情的最高价值不再追求“永恒”的“生死之恋”,而是“瞬间灿烂”之后,爱情是变得更加缱绻还是来去匆匆更为短暂?
我相信,尽管一次爱情不再与生命等价(比如不再像黛玉,一次不成功的爱情就会送了卿卿性命),但人类追求情感丰富的趋向,决定了未来的爱情不是“缩水”,而是更为符合爱情自然???每一次爱情潮汐都有潮起和潮落。每一次具体的爱情都有生有息,但因为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了感情燃烧的可能。一个人一生中有了多次坠入情网的机会,爱情在某种意义上才成为真正的“不死鸟”。
未来我们怎样感受浪漫?18世纪的骑士把浪漫引进爱情,但直到这个世纪大半叶过去,浪漫还专属少男少女。无论是罗密欧、朱丽叶,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经后人编排在泰坦尼克号上演绎一段旷世之恋的杰克和罗丝,都非常的年轻。只有在接近世纪末的时候,处于夏秋之交的中年人,才有机会在廊桥上展示一首浪漫交响曲,在生命的来来往往中牵手。而在未来世纪,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夫妻也将长久地面对“二人世界”,伴随着婚姻的重组,黄昏的恋情给生命染上富含秋韵的一片金黄。伴随着中老年人的加盟,浪漫主义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蔓延开来。人类不仅在生命的春天追求浪漫,也在生命四季享受;不仅追求婚前的浪漫,也开始努力在婚后留住浪漫。
我也常常想:爱情过程已经在这个世纪末被“简约”、浓缩,古典爱情模式中,那漫漫的期盼、微妙的心理起伏以及未知情缘的焦虑,都被简化为相互凝视的一瞬间,接下来就是直奔“性”而去,未来的爱情是否还有丰富的层次、含蓄典雅的美感和因渴望而强化了的激情?我无法做出具体的判断,但我同样可以相信,简约过后的爱情,一定会获得新的想象空间,发展出新的激情形态。这个世纪人们把爱情变成婚姻的必要前奏,解决了“爱情为什么?”和“爱情如何发生?”的问题,下一个世纪的人,将解决“如何爱?”“如何把审美带入性的领域?”等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使人们无论在偶然的邂逅还是在日常的平凡琐碎之中,都能获得新的审美满足。在更深广的层面提升人性。
在这个世纪下半叶,校园文化创造了“约会”这样一个两性亲密交往的形式,世纪之尾,网上爱情也被炒得沸沸扬扬,未来世纪网上谈情说爱会成为主流形式吗?人类进化使背腹相向的“猿类示爱方式”,变为面对面的凝视。从此,暗送秋波、眉目传情、巧笑顾盼……无穷无尽的表情组合,使人类“风情万种”。网上本是一个虚拟世界,即使可以感受全部语言的魅力,也无法感受到爱侣指尖的温热、彼此呼吸的潮润和眉间眼角的微妙感觉;网上世界是一个匿名的世界,不知对方真实的身份甚至不知是男是女,这些局限决定了网上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辅助形式,但毕竟已为人人“网开一面”???网络让爱侣们可以不受地理空间限制,让选择空间成倍增长,瞬间就可“咫尺天涯”大海明月共此时”,“多媒体”帮助爱情获得上天入地般神奇力量。